淨零碳排定義是什麼?一篇了解碳排放影響與企業減碳方法
大氣中大量的溫室氣體,是造成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主因。因此,「淨零排放」與「淨零碳排」已成為各國、各企業重要的目標之一。但淨零碳排的定義是什麼?想要減少碳排放量又該怎麼做?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碳排放的影響,以及企業可實踐的減碳做法有哪些吧!
生活中的碳排放有哪些?對環境有何影響?
生活中的碳排放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與溫室氣體有關,無論是平常使用的能源,例如:電力、汽油;或是所有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的產品,像是塑膠袋、手機;甚至平常吃的所有食物,在種植或養殖,以及運送的過程,都可能會排放溫室氣體。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溫室氣體的種類非常多,如果我們要解決溫室氣體的問題,要怎麼知道有多嚴重?
碳排放現況與影響
在各種溫室氣體中,最關鍵也是目前人類技術最有機會控制的氣體為二氧化碳。因此為了方便在一致的基礎上,評估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會把甲烷、一氧化二氮這些氣體,依照導致暖化的程度、在大氣中存在的時間,換算成「等於多少二氧化碳」,也就是「二氧化碳當量」。而目前全球有2個重要的指標,可以用來了解溫室氣體帶來的影響。
- 每年由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排放差距報告」,這份報告會統計每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當量,例如:在2022年,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574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當量。
 - 另一個指標則不計入其他的溫室氣體,只測量當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測量,在2023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達到421.08ppm,再創歷史新高。
 
此外,從今年(2024)臺灣發布的國家科學報告中,也可以看到氣候變遷對臺灣帶來很直接的衝擊,像是:夏季變更熱,且時間更長;極端天氣事件如暴雨、颱風、高溫,強度與頻率也增加;文蛤的高溫風險增加等,皆顯示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已對人類生活環境帶來劇烈影響。
淨零排放 v.s 淨零碳排︱定義、目標說明
為了讓情況不要繼續惡化,2015年各國就已簽署《巴黎協定》,宣示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守住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攝氏1.5度的目標。而為了要達成這個目標,各國陸續宣布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來顯示減量的決心。
「淨零排放」定義為何?
但需要釐清的是,淨零並不等於不排放,而是指在用盡所有的方法,仍無法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時,可以透過其他的方式,例如:植樹造林、直接空氣捕捉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減少二氧化碳,來抵銷排放量。因此「淨零排放」不等於「零排放」。
透過以下公式,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淨零排放的定義:
| 淨零排放=人為排放量 (能源排放+非能源排放) - 抵銷排放量 (負碳技術+自然碳匯)=0 |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各國承諾的「淨零排放」不單單是指二氧化碳,而是包含所有已知會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因此與只針對二氧化碳的「淨零碳排」(Net Zero CO2 Emission)和「碳中和」(Carbon Neutral )不同。
淨零碳排 vs 碳中和 vs 氣候中和「淨零碳排」、「碳中和」和「氣候中和」也是三個經常出現的概念與被混淆的概念。儘管它們都有以緩解氣候變化的目標,但其目標設定與應用範疇上有明顯差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將碳排放量以直接降低或是間接抵銷的方式來實現零碳排。通常適用於多數產業,當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無可避免碳排產生時,即會採取碳中和的抵銷手段以平衡碳排放。例如:企業會採用植樹造林等平衡排放的方式達成碳中和目標。▶淨零碳排淨零碳排則進一步聚焦於最大化降低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標是降至接近零的程度,同時透過碳抵消技術彌補不可避免的排放。各國對此目標皆有各自的設定,均以降低供應鏈碳排放為核心。▶氣候中和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範圍最廣,除了二氧化碳外,還關注所有可能影響氣候變化的因子,包括甲烷、氟化氣體等,並鼓勵全面性的溫室氣體管理,其核心是消除溫室氣體對整體氣候的影響。總結來說,碳中和著重於抵消現有排放,淨零碳排關注最大限度地減少碳排放,而氣候中和則涵蓋了所有溫室氣體的綜合減排。這些概念在不同層面和情境下相輔相成,共同推動全球朝向更永續的未來邁進。延伸閱讀:碳中和是什麼?跟淨零排放一樣嗎?搞懂2者差距,正確掌握低碳動向!
達成淨零排放4大關鍵產業
雖然各國已設立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但現在的氣候狀況已經非常緊急,2023年全球平均升溫已經達到攝氏1.41度,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持續增加。依照現在的溫室氣體排放量,6年後將可能會守不住1.5度的目標。但面對氣候衝擊,淨零排放只是讓情況不再惡化的第一步,不再排放更多溫室氣體到大氣中。
4大「難減產業」有哪些?
即便如此,淨零排放仍然非常困難,在第26次的氣候峰會(COP26)中,把
- 運輸
 - 鋼鐵
 - 水泥
 - 塑膠
 
等產業歸納為難減產業(Hard-to-abate Sector)。這些產業之所以難減,是因為目前還很難在成本與效率上,取代原本的化石燃料。
舉例來說,塑膠產業跟化石燃料密不可分,是石油原油在純化過程會產生的副產品,而且塑膠的使用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很難被取代。在運輸產業,特別是工程需要的重型車輛與機具、跨國運輸產業,都需要便於儲存,且轉換效能好的燃料,但目前要找到成本與效能都能替代化石燃料的產品仍有困難。而在鋼鐵製程中,炭不只是燃料,也是製程中的原料,雖可找到替代的燃料,但還無法完全取代炭在冶煉過程中原料的角色。
減少碳排放怎麼做?政府、企業、個人3面向解析
而為了減少碳排放、達到淨零排放可以怎麼做?下面分為政府、企業與個人3個面向來說明。
- 政府
 
目前臺灣最具有雄心的減量目標就是2050淨零排放,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該陸續提出每5年的目標,且根據法規規範,政府應該於今年(2024)提出2026~2030的第三階段減量管制目標。
根據全國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的統計顯示,能源部門為溫室氣體排放量主要來源之一,因此採用再生能源、氫能、火力發電加上碳捕捉等方式,降低生產每一度電所需要排放的二氧化碳,使電力能源去碳化,甚至達到零排放,是政府的重要目標,也逐步朝向總電力60~70%為再生能源、9~12%為氫能,與碳捕捉之火力發電20~27%的願景前進。
據此在2050淨零排放的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中,政府的策略重視再生能源的發展,並以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的風電與光電為主力,提升再生能源的比例。並配合建置儲能設備,以擴大再生能源使用。
- 企業
 
在企業的部分,有鑒於國際的壓力增加,臺灣企業作為國際供應鏈中的關鍵廠商,也受到更大的壓力,例如:蘋果宣布要在2030年達到供應鏈100%碳中和,就給予臺灣廠商必須要配合的壓力。此外,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措施(CBAM)已經開始施行,也為臺灣要出口到歐盟地區的企業帶來壓力。那企業可以怎麼做來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呢?
➜ 盤查溫室氣體排放量
首先,是盤查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臺灣政府優先要求高碳排產業(年排放量高於25,000噸)盤查排放量,以了解實際的排放情況,並制定相應的目標與減量措施。
在盤查跟規劃的時候,可以依據科學基礎減量倡議(SBTi)的建議,在不同的排放範疇,如直接排放、使用電力與能源產生的排放、供應鏈到消費者之間所有過程產生的排放,設定各自的階段目標,以期達成碳中和。
➜ 提出相應策略
而在設定完目標後,就需要提出相應的策略,例如:
- 製程改良(包含提高能源效率與降低排放)
 - 建立循環經濟方案
 - 投資碳捕捉技術或碳移除技術
 - 與再生能源售電業者簽訂長期綠電合約
 
等等,以作為減碳的第一步,降低電力使用所產生的排放,協助企業減少碳排量。
延伸閱讀:ESG是什麼?為什麼它對企業如此重要?3大指標帶你認識新趨勢
- 個人
 
那個人也有可能參與減少碳排放的目標嗎?雖然個人很難直接制定國家目標,但可以監督國家目標,督促政府提出更積極的減碳策略,「關心」減少碳排放的進度與方法,是參與的第一步。
在實際的行為方面,除了大家常聽到的隨手關燈、節約能源,選用在地的當季食材、不浪費食物、減少牛羊的攝取等,都是可以一起努力的方向。此外,選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利用共享交通工具轉乘、接駁,取代開車或是買車,也是推進淨零路徑可行的方法。
若要落實淨零排放,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政府需要制定全國性的目標與策略;企業需要落實碳中和;更不可或缺的是,每一個人需要一起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當我們可以有意識的達成減碳與生活便利之間的平衡,才能有效的落實減碳。而若想了解更多減碳、綠電的相關知識,歡迎至星星電力的星星專欄,讓我們提供你專業的知識說明與綠電顧問服務!
星星電力 Star Trade
星星電力專注綠電交易與智慧儲能整合服務。透過專業分析與 AI 電力交易決策系統,為企業量身打造綠電方案,靈活運用再生能源與儲能資產、提升能源效率,達成減碳與永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