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是什麼?企業必知市場運作機制,全球發展現況告訴你!

你有聽過「碳權交易」嗎?原來「碳」也可以交易!如同碳中和是什麼?跟淨零排放一樣嗎?搞懂2者差距,正確掌握低碳動向!一文所說,近年全球政府陸續制定減碳相關法規,企業也日漸積極建立減碳供應鏈。而為了激勵企業減少碳排放量,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市場化手段建立「碳交易」機制,賦予碳排放經濟價值,這樣才可有效評估企業在排放溫室氣體時需要支付多少成本。

C 20250102170002

碳交易是什麼?運作原理介紹

「碳權交易」的核心理念,主要是透過市場的交易機制,輔助企業實現碳中和目標。舉例來說,企業為了減碳,可以選擇直接投資減排技術。然而,若因營運或發展策略等因素無法採取投資方式,該企業則可加入「碳交易市場」,從其他參與者剩餘的碳排購買「碳權」,以達到「碳中和」之目的。

「碳權交易機制」不僅促進業者開發或尋找碳排減量的最新技術,也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綠色商機。除此之外,更可以透過「碳交易」確保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受到控制,同時也讓企業能透過市場交易,進一步幫助企業實現永續發展的階段性經營目標。

碳權有哪些交易?有哪幾種類型?

在不同的市場上,「碳權」形成的方式、交易機制與減少的碳排名稱都不盡相同。強制性碳市場上,經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認證的排放減量權證(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s);而自願性碳市場裡,經聯合國指定的第三方機構認證的自願性減碳量(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s,VERs)。

從上述可知,「碳權」經由不同機構檢驗名稱也會不同。這是由於現今檢驗「碳權」的方法學有很多種,儘管都是「碳權」,但其實各單位認證的「碳權」不見得能互相轉讓。且購買手續也不一致,故國際間碳權交易方式及規則尚未統一。在同一種市場中,企業透過不同單位認證,會得到不同的碳權名稱,以下為部分代表性碳權認證單位及名稱比較:

碳權種類認證單位碳權名稱
強制性碳市場歐盟碳交易體系EU ETSEUA
氣候行動儲備方案Climate Action ReserveCRT
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GS-CER
美國碳註冊登記處American Carbon RegistryERT
自願性碳市場氣候行動儲備方案Climate Action ReserveCRT
碳驗證標準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U
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GS-VER
美國碳註冊登記處American Carbon RegistryERT

碳權市場運作機制看這邊!

「碳權」為「排放碳的權力」的縮寫,排放量計算單位通常為一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為單位,是「碳交易」市場的基石。通過買賣碳權,買方企業可以合法、快速且以較低成本達成減碳目標;賣方企業,則能透過減排行為獲得額外經濟收益。現今市場上的「碳權」依照來源,可分為以下2種類型市場:

  1. 強制性碳市場(Compliance Carbon Markets)
  • 碳權由來:企業碳排低於政府強制規定的排放額度,即可向市場出售「碳權」,此處「碳權」也指「碳排放額度(Carbon Allowance)」
  • 運作方式:政府強制建立目標,採取總量管制排放交易(Cap and Trade),受監管的企業碳排放總量不可超過上限;超出額度者需購買額外配額,未使用的配額則可出售
  • 意義:受規範的企業有一定的排碳配額,市場碳排總量嚴格監控
  • 代表性市場:歐盟、冰島,等歐洲地區多國,皆採用歐盟碳交易機制(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EU ETS),以及美國加州總量控制與交易計畫(California’s Cap-and-Trade Program, CCTP)
  1. 自願性碳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 VCM)
  • 碳權由來:企業主動透過碳捕捉技術、植樹造林或設置再生能源等方式,降低自身碳排
  • 運作方式:當企業執行完減碳項目,經聯合國或獨立機構查證後,獲發減量額度(Carbon Credit)
  • 意義:非受管制的企業也可以獲得「碳權」,主要是為了提升企業形象與達成環境責任
  • 代表性市場:自願碳市場標準(VCS)、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

碳權交易全球發展現狀告訴你!

「碳交易」市場發展至今,隨著各國產業的差異及政府政策的不同,每個地區的發展現狀皆不盡相同:

歐盟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是全球最大且最成熟的碳市場。不僅可針對年排放超過25,000噸的製造業和電力業企業,還涵蓋多種行業。該交易系統自2005年實施後,還涵蓋冰島、列支敦士登及挪威等地。其主要為強制性市場,會根據不同產業歷史基準排放量,設定部分溫室氣體排放免費額度上限,讓超標的企業購買額外配額來抵消排放量。

EU ETS減碳成果,根據歐盟碳市場年報指出,2023年由於再生能源發電的增長,發電與暖氣供應的碳排放量相較於2022年下降了24%。而高耗能產業的碳排放量也下降了7.5%,反應出整體產業的減排成效。

▶ 亞洲

  • 中國:中國「碳交易」包含2種形式,其一為強制性的總量控制配額交易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National ETS),主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其二為自願性的項目減排量交易,針對多種溫室氣體減排量核發「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CER)。
  • 新加坡:身為亞洲交通樞紐之一的新加坡,擁有2大碳交易平台:AirCarbon Exchange及Climate Impact X。前者利用分散式帳本技術,將碳信用額度證券化,創造智慧合約,讓企業以傳統大宗商品交易方式進行碳信用額度買賣;後者則是致力於提高價格透明度,同時提供自願性碳市場的數據分析,以促成雙向現貨交易。
  • 臺灣:臺灣目前的碳交易市場仍以自願性碳市場為主,尚未全面實施強制性減排制度。環境部計劃從2025年開始針對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企業進行徵收,目前碳費標準為每噸300元新臺幣。2023年8月臺灣碳交所成立,其營運項目分為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以及碳諮詢與教育訓練3大部分,部分臺灣大型企業已陸續著手自願性減排行動應對未來碳排放政策。

北美

美國的碳交易市場,目前主要以州級市場為主,且尚未建立全國性的統一機制。其中,加州碳排放交易系統(California Cap-and-Trade Program)是全美最具代表性的碳市場。自2013年啟動以來,加州的碳市場覆蓋了電力、製造業和燃料供應商,涵蓋全州約80%的碳排放量。且加州碳市場與加拿大魁北克市場實現了跨境合作,形成北美最大、最成功的碳交易體系。

碳權交易未來展望與挑戰有哪些?

儘管「碳交易」市場的潛力巨大,但仍面臨多重挑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策與標準差異巨大,如何協調全球規則並確保公平性是重要難題。價格波動也是一大問題,若碳價過低會削弱企業減排動力,而過高則可能影響經濟活動。

然而,隨著能源轉型的浪潮,「碳交易」市場未來將進一步擴大。全球對「碳中和」目標的承諾增強,更多國家和地區正在建立碳交易體系或參與現有市場。雖然現今市場機制仍不統一,但未來待產業逐漸成熟後,就有望逐步推動市場透明化和交易效率。

在未來市場中,若導入區塊鏈及人工智慧等技術,不僅能更好追蹤碳權來源並減少欺詐行為,也能優化碳排放的監測及報告。星星電力在碳交易市場中,透過購售綠電服務協助企業達成減碳目標,綠電交易平台提供彈性且高效的綠電購售方案,滿足企業與供應鏈的減碳與永續需求,是企業減碳策略中的重要合作夥伴!

Author Logo

星星電力 Star Trade

星星電力專注綠電交易與智慧儲能整合服務。透過專業分析與 AI 電力交易決策系統,為企業量身打造綠電方案,靈活運用再生能源與儲能資產、提升能源效率,達成減碳與永續目標。

想了解更多,請參考公司簡介
分享